藥劑防病這些“雷區”千萬別踩
俗話說:“人吃五谷雜糧,孰能無???”蔬菜也一樣。受環境、肥水、土壤、管理等因素影響,在蔬菜生長過程中,難免會遭受病蟲害侵染。入春后,蔬菜生長速度加快,隱藏在土壤中且處于休眠狀態的病原菌、蟲卵等“蠢蠢欲動”,陸續開始為害植株。因此,菜農用藥頻率增加,為提高用藥效果,提醒菜農避開以下用藥“雷區”。
“雷區”一:隨意加大用藥濃度
【資料圖】
當蔬菜上了病蟲害,大部分菜農都想著及時用藥,盡快遏制病蟲害進一步發展。這種想法是對的,但是有的菜農用藥時不管發病的嚴重程度,也不注意標簽上標注的藥劑使用濃度,只是單純的認為濃度大了,病蟲害就能打住。于是用藥時隨意加大藥劑濃度。例如,早春季節防治灰霉病,腐霉利是常用藥劑,標簽上的建議用量為15-20克兌一桶水,而實際生產中,受環境影響,灰霉病容易“反復發作”,有些菜農為將灰霉病控制住,將用藥濃度增大到25-30克兌一桶水,自認為這樣用藥“藥勁大”,結果卻出現了藥害。殺蟲劑產品中,一些內吸性強的藥劑持效期達15天以上,但有些菜農對藥劑特性了解不充分,特別是防治小蟲時,為提高防蟲效果,三五天就噴施一次,這樣用藥除了容易產生藥害,更重要的是,時間久了很容易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,最終降低用藥效果,從而使病蟲害越來越難防治,用藥成本也逐年提高。
用藥建議:
病蟲害發生后,建議菜農不要隨意加大用藥濃度,而是要根據植株的發病程度、蟲齡大小來打藥,發病較輕時,可按照藥劑說明書上的濃度使用,若發病重,或者病蟲已經有了抗藥性,可適當加大用藥濃度或增加用藥頻率來控制病蟲蔓延和流行。
“雷區”二:藥劑混配種類多
當前很多病害都是混合發生的,例如,黃瓜靶斑病與角斑病混發,有時病害與蟲害混發,菜農治病心切,在用藥時,想盡可能地將病害全面防控,于是將多種防治病害和蟲害的農藥混配在一起使用。其實,一般情況下,合理的藥劑混配既能防治多種病蟲害,又省時省工,一舉兩得。但是混合不當,如將幾種作用機理相同的藥劑混用或與不同性質的其他藥劑混用,不僅容易造成藥劑失效,影響藥效,而且還增加藥害發生幾率,影響蔬菜正常生長。
用藥建議:
當病害混發時,建議先以防治主要病害為主,不要混配過多藥劑,混配時查看好藥劑主要成分,避免重復用藥,也盡量不要與葉面肥混用,特別是不要與富含金屬離子的葉面肥一起使用,以防發生藥害。
“雷區”三:抓不住用藥時機
病害防治,菜農都知道要提前預防,不管是否發生病害,基本上是5-7天就噴施一遍殺菌劑,用藥頻率都比較高,雖然這種提前防病的想法是對的,但提前用藥也要抓住時機。這是因為當植株長勢健壯還沒有發病時,頻繁用藥既增加成本投入,也容易損傷葉片,降低植株的抗逆性。
用藥建議:
抓住用藥時機,是指棚室前臉處、放風口下、門口附近等病害高發地帶,發現異常及時用藥,此時用藥要比漫無目的預防用藥更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。
此外,在病菌孢子萌發期,即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藥,效果最好,如果病害已蔓延成災,用再好的藥劑也難取得理想的效果。防治蟲害也是同理,在成蟲產卵高峰期或幼蟲期施藥效果最好,否則噴藥多,效果卻差。
“雷區”四:噴藥部位有局限
噴藥部位對藥劑的防治效果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,因為噴藥時噴在發病要害部位,才會有理想的防治效果。如薊馬常隱藏到葉背、花朵中,不易被發現,因而容易被菜農忽視其存在。有不少菜農噴藥時,只注重把葉片、莖稈等表面噴上藥液,而忽視了葉背及地表等部位,薊馬防治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采用這種方式用藥,僥幸“逃走”的薊馬還會“卷土重來”,繼續為害植株,從而降低用藥效果。
用藥建議:
病蟲害發生后,噴藥部位要全面,不留死角,最好將植株、地表、后墻、立柱等部位都要噴施,對一些局部侵染病害,用藥時要針對病部重點防治。對于莖稈、根部等發生的病害,最好是重點用藥,例如爛稈,噴霧防治效果不明顯,可采用莖稈涂抹,進行靶標式防治。
相關閱讀
-
陜西榆林市鄉村振興規劃發展指導中心開...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寶雞市渭濱區:新民巷好吃街火了,果然...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全球看熱訊:商洛市山陽縣:“三抓三強...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商洛市山陽縣:“四個強化”扎實推進國...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雨丹協作結碩果 許家塬村產業興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陜西榆林橫山區:“一件事一次辦” 讓...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